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教学设计题知识点
- 时间:
- 2020-07-09 14:23:36
- 作者:
- 张老师
- 阅读:
- 来源:
- 江苏教师资格证
考点1:语文常见修辞写法
1.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2.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3.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5.对偶: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反问:反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7.设问: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复: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9.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关系,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考点2:语言表达
1.准确、鲜明
语言表达得“准确”,指语言表达要确切符合规范;语言表达得“鲜明”,指语言表达要分明而确定,不含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语言的运用符合汉民族的习惯,不用或尽量少用欧化的句法。
第二,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语言法则。
第三,要以普通话为准则,尽量少用一般人不懂的方言俚语。
第四,避免文白夹杂的现象。
2.生动
语言表达得“生动”,指用词造句要能够形象地再现现实,从而使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形、如闻其声的感觉。为了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
第一,恰当使用动词、形容词,从形声色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二,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等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灵动性。
第三,恰当运用句式。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3.简明
简明的本质要求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好的表达效果。简,即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它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白,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使对方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它含有效果方面的要求。
达到简要,需注意两点:一是提炼内容,排除冗余信息;二是推敲语句,删削多余词语。达到明白,也要注意两点:一是消除歧义,二是避免费解。
4.连贯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统一的话题、合理的句序、上下文语意的呼应三个条件,还要注意语境、句式的协调一致。这些是近年来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合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持话题的统一性;
第二,保持表述角度的一致性;
第三,保持语言衔接的紧密性。
5.得体
所谓得体,就是所用语句与特定的语境相吻合、不矛盾、不冲突、妥帖恰当。它要求说话者既要考虑自己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情况,又要考虑听话者的诸方面情况,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考查语言是否得体,内容一般涵盖两大方面:一是考查语言转述是否得体;二是考查遣词造句是否得体,要求能找出运用不当的词语,并知道用词不当的原因。
考点3:写作特点
1.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记叙类
倒叙、插叙、补叙、先叙后议、夹叙夹议。
(2)描写类
①写人: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②写景:调动各种感觉写景;视角变化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修辞手法;特殊的语言形式。
(3)说明类
①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作解释、下定义、列图表、作比较、分条理等;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浅入深等)。
(4)议论类
①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譬喻论证、驳论等;
②论证结构: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夹叙夹议、先叙后议、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5)抒情类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缘事抒情、寓情于理、直抒胸臆。
2.语言上的特点
(1)语言风格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美,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洗炼,含蓄,明快,诙谐、饱含深情、富含哲理等。
(2)特殊的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①叠词:形象生动地描绘景物、表达或轻柔美好、或哀婉凄迷的感情;营造一种或轻柔美好或哀婉凄迷的意境;形成语言的音乐美节奏感。
②成语:言简意赅、富有文学性。
③谚语、俗语、歇后语:质朴,通俗易懂,诙谐幽默。
④多用短句:简洁、明快、干净、有力。
⑤长句的运用:修饰语(状语、定语)多,并列成分多,或某一结构成分比较复杂的句子。可以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适于书面语。
⑥整散结合: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加强语势、强调语义的作用,适于表达丰富的感情,给人以深刻、强烈的印象。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等都属于整句。
散句是指结构相异、长短不一,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散句自由活泼,富于变化。
整句如仪仗行进,整齐划一,散句如林间散步,悠闲自如。整中有散,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散中有整,齐整对称,起突出强调作用,都使文章显示了整齐中的错落之美。
3.结构上的特点
前后照应(呼应)、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详略得当。
4.表现手法
①联想: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②想象:拓展文义,营造神秘奇幻的艺术境界。
③象征(托物言志):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④借古讽今:委婉含蓄。
⑤对比:突出强调。
⑥衬托(反衬、烘托):突出强调。
⑦以小见大:往往能把较小的事件和时代的大问题结合起来,给人以深刻、新颖的感觉。“小中见大,杯中窥月”不仅化平常为新奇,而且内涵丰富。
⑧运用第二人称:拉近与写作对象的意义;将写作对象人格化;便于抒情。
⑨铺陈:淋漓尽致地细腻地铺写,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
⑩伏笔和铺垫。
11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考点4: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及其所使用的方法的本质认识,它蕴涵于具体的内容与方法之中,又经过了提炼与概括,成为理性认识。
小学阶段,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包括:
1.对应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因素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体现函数思想。如直线上的点(数轴)与表示具体的数是一一对应。
2.假设思想方法
假设是先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作出某种假设,然后按照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推算,根据数量出现的矛盾,加以适当调整,最后找到正确答案的一种思想方法。假设思想是一种有意义的想象思维,掌握之后可以使要解决的问题更形象、具体,从而丰富解题思路。
3.比较思想方法
比较思想是数学中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在教学分数应用题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比较题中已知和未知数量变化前后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解题途径。
4.符号化思想方法
用符号化的语言(包括字母、数字、图形和各种特定的符号)来描述数学内容,这就是符号思想。如数学中各种数量关系,量的变化及量与量之间进行推导和演算,都是用小小的字母表示数,以符号的浓缩形式表达大量的信息。
5.类比思想方法
类比思想是指依据两类数学对象的相似性,有可能将已知的一类数学对象的性质迁移到另一类数学对象上去的思想。如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类比思想不仅使数学知识容易理解,而且使公式的记忆变得顺水推舟般自然和简洁。
6.转化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是由一种形式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的思想方法,而其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如几何的等积变换、解方程的同解变换、公式的变形等,在计算中也常用到甲÷乙=甲×1/乙。
7.分类思想方法
数学的分类思想方法体现对数学对象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如自然数的分类,若按能否被2整除分奇数和偶数;按约数的个数分质数和合数。又如三角形可以按边分,也可以按角分。不同的分类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而产生新的概念。对数学对象的正确、合理分类取决于分类标准的正确、合理性,数学知识的分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建构。
8.集合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小学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图形和实物渗透集合思想,在讲述公约数和公倍数时采用了交集的思想方法。
9.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离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在解应用题中常常借助线段图的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10.统计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也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11.极限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运用“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12.代换思想方法
它是方程解法的重要原理,解题时可将某个条件用别的条件进行代换。如学校买了4张桌子和9把椅子,共用去504元,一张桌子和3把椅子的价钱正好相等,桌子和椅子的单价各是多少?
13.可逆思想方法
它是逻辑思维中的基本思想,当顺向思维难于解答时,可以从条件或问题思维寻求解题思路的方法,有时可以借线段图逆推。如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小时行了全程的1/7,第二小时比第一小时多行了16千米,还有94千米,求甲乙之距。
14.化归思维方法
把有可能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可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这就是“化归”。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面对新知会用化归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化归的方向应该是化隐为显、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
15.变中抓不变的思想方法
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如何把握数量关系,抓不变的量为突破口,往往问题就迎刃而解。如:科技书和文艺书共630本,其中科技书20%,后来又买来一些科技书,这时科技书占30%,又买来科技书多少本?
16.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高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
17.整体思想方法
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从宏观和大处着手,整体把握化零为整,往往不失为一种更便捷更省时的方法。
以上就是江苏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教学设计题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大家如果还想获得更多关于江苏教师教育的相关资讯,如教师资格证报名时间、考试时间、报考条件、面试时间以及相关知识等,敬请关注我们江苏教师资格网。关注右侧微信公众号可更加方便的获取江苏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公告哦!